【杏林擷萃】丨亳州市名中醫孫艷艷醫案:自擬方治療乳腺癌術后切口不愈合
來自: 發布時間:2023/10/26 10:17:45
乳腺癌術后不愈合醫案
乳腺癌是目前臨床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,在婦女惡性腫瘤中,其發病率居首位?,F代醫學認為乳腺癌發生的高危因素包括乳腺癌家族史、月經初潮早、高齡初產、未經產、閉經晚、絕經后肥胖、高水平的電離輻射、良性乳腺疾病等,其發病機制與病毒(尤其是B型RNA病毒)及未生育或哺乳、甲狀腺疾病和內分泌失調,雌二醇和雌酮異常增加及雌三醇缺乏有關,同時認為雌二醇又是致癌物質,而雌三醇對機體有保護、防癌作用,故在機體免疫監視功能低下、臟腑功能障礙、在癌基因作用下而致乳腺細胞損害,從而發展為乳腺組織異常增生,終致癌變。中醫學認為,乳腺癌相當于中醫學的“乳巖”、“乳石癰”、“乳痞”、“乳發”、“乳核”、“妒乳”等范疇。它的發病機制主要是正氣不足、風寒內侵、七情內傷、所愿不遂、郁結傷肝引起體內臟腑功能紊亂、沖任失調,降低了機體對癌細胞的監視抵抗力,在癌基因作用和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終致氣滯血瘀、邪毒蘊內,痰濁交凝,結滯乳部而成乳腺癌。雖然現代圖像診斷技術發展很快,但對潛伏在乳腺病患者中的微小乳腺癌的診斷仍很困難。目前西醫常對此應用診斷治療性內分泌療法,即通過抗雌激素藥治療,發現潛伏在乳腺病中的乳腺癌。但是,由于這種內分泌療法所使用的藥物不良反應多,使治療常因此而中斷,所以很多患者還必須經手術活組織檢查確診。
醫案分析
溫馨提示:本案例為專業醫生診療案例,請勿自行診治,如有不適,請到專業醫療機構就診。
患者:閆某,女,45歲
主訴:左乳癌術后3個月切口不愈合就診。
現病史:患者因左乳腫塊于蚌埠腫瘤醫院行左乳癌改良根治術,術后病理示:左乳浸潤性導管癌,II~III級,腫瘤大小2.5cm, ALN 0/16(-)ER(-)PR(-)neu(-),術后予CEF化療6次,已完成,未行放療。
刻診:神疲乏力,四肢時有酸痛,胃納欠馨,寐安,兩便調。
體檢:神清,精神可,左乳缺如,右乳未及明顯腫塊,ALN(-)。
舌淡,苔薄,脈濡細。
診斷:中醫:乳癌(脾腎兩虛);西醫:左乳癌術后。
治則:健脾益腎,活血解毒。
處方:
生黃芪30g,黨參12g,白術9g,茯苓12g,南沙參15g,枸杞子15g,淫羊藿15g,山茱萸9g,肉蓯蓉12g,三棱15g,莪術30g,蜂房12g,石見穿30g,補骨脂18g,川續斷12g,重樓5g,白及3g 7劑。
二診:七劑藥后,傷口基本愈合,自覺精神轉振,神疲乏力、四肢酸痛癥狀好轉,胃納轉馨,寐安,兩便調。
舌淡,苔白膩,脈濡細。
處方:
生黃芪30g,黨參12g,白術9g,茯苓12g,南沙參15g,枸杞子15g,淫羊藿15g,山茱萸9g,肉蓯蓉12g,三棱15g,莪術30g,蜂房12g,石見穿30g,補骨脂18g,川續斷12g,制黃精12g,靈芝30g。重樓5g,白及3g
14劑。
治則:患者神疲乏力、四肢酸痛等虛勞癥狀均較前明顯好轉。
醫案結語
乳腺癌術后患者治療首當扶正,兼顧祛邪,所謂“先安未受邪之地”。
《東寶醫鑒》中記載:“不必治癌,補其陰陽氣血,自可帶病延年?!蹦I乃先天之本,為一身精氣藏納之所,腎主骨生髓,腎陽虛衰,溫煦失職,骨失充養,則見四肢酸痛;脾為后天之本,乃水谷精微化生之源,脾失健運,化源不足,臟腑失于濡養,則神疲乏力,因此扶正當以益氣健脾溫陽補腎為主,故方中取生黃芪、黨參、白術、茯苓等益氣健脾;肉蓯蓉、山茱萸、淫羊藿等溫腎助陽,從而扶助正氣以治根本。
另外,乳腺癌患者雖經手術、放化療等治療,但癌毒其性頑劣,余毒終不能盡除,潛伏體內,當機體正氣虧虛時,伏邪余毒則復發走竄,故以三棱,莪術活血化瘀攻堅使腫塊消散于無形,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,緩解患者的“高凝”狀態,減少癌細胞著床的機會以降低復發和轉移,并配合蜂房、石見穿、重樓等清熱解毒抗腫瘤。白及去腐生肌促進傷口愈合。